首页>>互联网>>大数据->大数据在中国多久(大数据在中国多久可以查到)

大数据在中国多久(大数据在中国多久可以查到)

时间:2023-12-12 本站 点击:0

导读:很多朋友问到关于大数据在中国多久的相关问题,本文首席CTO笔记就来为大家做个详细解答,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大数据这个职位在中国啥时候开始的

2013年左右,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衍生出来了真正大数据概念,后来有了阿里云~~ 大数据概念及周边岗位才为人知道

中国国务院于多少年发布了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统治

2015年。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创新应用领域不广等问题,亟待解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发展形势和重要意义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实施大数据战略性文件,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优势,大数据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互联网创新企业和创新应用,一些地方政府已启动大数据相关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大数据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可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大数据持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已成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对未来信息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二)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充分利用我国的数据规模优势,实现数据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同步提升,发掘和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更好发挥数据资源的战略作用,增强网络空间数据主权保护能力,维护国家安全,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 (三)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将极大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以企业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通过促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以下目标: 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助力简政放权,支持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 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不断提升信用、财政、金融、税收、农业、统计、进出口、资源环境、产品质量、企业登记监管等领域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丰富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实现对经济运行更为准确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提升宏观调控以及产业发展、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方面管理效能,保障供需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公用事业、市政管理、城乡环境、农村生活、健康医疗、减灾救灾、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旅游、质量安全、消费维权、社区服务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开放共享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批满足大数据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建立安全可信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大数据产品和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骨干企业和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构建形成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 1.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大力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国家基础数据资源,以及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农、金水、金质等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加快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丰富面向公众的信用信息服务,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结合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条块结合、联合试点,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方数据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 2.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按照“增量先行”的方式,加强对政府部门数据的国家统筹管理,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程度,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

专栏1 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

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制定政府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整合政府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促进互联互通,提高共享能力,提升政府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2017年底前,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 形成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充分利用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构建跨部门的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到2018年,中央政府层面实现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的全覆盖,实现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农、金水、金质等信息系统通过统一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 形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制定实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制定数据开放计划。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3.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布局国家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

中国目前在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我国大数据产业开始已进入深化阶段

中国大数据产业从萌芽到如今渐成体系,已走过将近10个年头。“十四五”开局之年,大数据产业也进入了集成创新、深度应用的新阶段。大数据在医疗、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技术加快创新突破,大数据融合应用重点从虚拟经济转变为实体经济;大数据底层技术方面,信息安全、模式识别、语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高性能计算等加快突破,大数据技术领域逐渐补齐短板,并进一步强化长板。

2021年市场规模接近9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行业取得快速发展,赛迪CCID统计,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619.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63.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0%,大数据市场规模包含了大数据相关硬件、软件、服务市场收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并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伴随国家快速推动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等发展建设,未来大数据行业对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创新驱动、融合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应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宽,大数据市场也将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金融行业是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最大的下游行业

大数据分析行业是指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规模巨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挖掘、应用等,实现大数据价值,并以产品或服务等形式,赋能客户数字化运营的大数据细分行业。近年来,伴随下游行业对全业务流程数字化运营需求的持续广泛和深入,大数据分析市场取得了良好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根据赛迪的数据,2021年我国大数据分析市场下游行业中,金融、政府、电信和互联网位居应用领域前四名,市场占比分别为19.1%、16.5%、15.2%和13.9%,合计超过60%。

大数据软件与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的大数据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需求开始不断提升,大数据硬件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我国大数据市场结构中,大数据硬件、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市场占比分别为40.5%、25.7%和33.8%,市场规模分别为349.5亿元、221.8亿元和291.7亿元。近几年大数据硬件的占比在逐渐下降,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占比在逐步提高。未来我国大数据软件和服务市场相比硬件市场将呈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不同类型大数据企业竞争程度差异极大

目前,IT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层次分布,有做服务器和底层系统的,有做软件的,有做应用的,大数据也需要在原有的架构上加以发展。原来做基础设施的企业,如联想、华为,也要向大数据转型,提供低成本、低能耗的大型存储器,这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中间层是类似Hadoop、MapReduce的数据分析软件,原有的软件产业也要转型,由卖软件转为以数据为中心。再往上就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大数据应用服务公司,需要增加数据分析的效用。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闲话国内大数据发展简史&产业化落地

文·blogchong

之所以想要说一说这个话题,是因为下午在技术群中不经意间,就类似话题进行了比较剧烈的脑暴讨论。

讨论范围包括了互联网公开数据的挖掘、价值变现、数据获取的合法性以及数据产业落地等相关方向。

当时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续完了自己又想了几遍,发现确实有所得,也挺多东西想表达一下的。

大数据是在2009年开始相对比较正式引入国内的,基本上与Hadoop的“入侵”国内同步。

但在那时其实并没有实际落地的东西,除了一些大公司在试探性使用,直到2012-2013年,国外已经完成一轮“探险”,国内才陆续开始思考大数据如何落地的事了。

确实是这样的,国内在新技术领域上,一向落后于国外半拍,而我也恰恰也是在那个时候“入坑”的。

那个时候其实很多公司企业(除了当时BAT内部使用的案例),也是在尝试性的涉足大数据领域,一边追逐技术的完善,一边在探索大数据与实际业务的结合点。

直到2014年,算是大数据在国内的一个爆发点,正式的转折点。

首先,以Hadoop为代表的生态趋于成熟,甚至结合内存处理领域、数据实时处理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数据平台技术解决方案。

其次,已经越来越公司结束了探索性实验,用实际的成果尝到了大数据这种处理模式的好处,已经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实际可参考的良性案例。

当然,最重要的是确实存在实际的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其实这个需求一直存在,只是很多时候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爆发出来。

也就是从2014开始,大数据的人才市场需求在急剧扩增,很多其他IT领域开发人员纷纷转型到数据行业,其中以逐渐没落的传统IT行业为代表。

有人才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大数据培训市场的发展,各种大数据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当时还没有哪个高校开设有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呢。

当然,这波浪潮同样卷到了学术界,部分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个技术大势,陆续有不少高校开始开设大数据相关的专业课程。

2015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场各种互联网应用需求的饱和,导致了流量红利的消失,让很多企业公司不得不考虑通过数据来提升效率以及推进用户体验,例如推荐系统、个性化服务等。

资本市场从2014-2015年逐渐介入,进一步促进各大互联网企业公司向数据化转型,使得大数据这个领域进一步达到高潮。

我们知道,资本市场算是迎来半个寒冬,流量红利的消失,o2o在15年底都死的差不多了,16年让资本市场变得更谨慎。

但是,就算是这样,国内很多以大数据为技术驱动的公司依然拿了不少融资,包括神策、诸葛IO、GrowingIO等第三方数据分析公司,明略数据等这种针对于服务偏传统行业的数据公司,甚至如DataEye类似垂直领域的数据分析公司都活的好好的。

同时,在国家政策方面,2016年可谓是大数据的国家政策元年,各种国家政策开始偏向大数据。

这意味着,大数据已经从半个风口的状态,过渡到理性、稳健的状态,这是一个良性的状态。

正如上面所说,目前大数据已经逐渐从“潮流”这种略带风险性的标志状态,过渡到稳健、良性发展的状态。

提前“入坑”的童鞋,相信已经享受到“潮流”带来的部分福利,包括比其他普通IT同行们略高的薪酬待遇,以及更多、更自由的选择性等。

好吧,其中也包括我了~~ 哈哈

那么,后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数据化依然会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在资本以及政策的驱动下,更多的公司会逐渐的进行数据化,甚至包括很多传统IT产业,一样挡不住这个大势。

那么在人才市场需求上的情况呢?个人感觉需求还是在的,因为市场远没有达到饱和,但是福利待遇会有所下降。

这是为什么呢?

2016-2017年,各大高校逐渐会开始投放专业的“正规军”,是的,那些大数据专业的学生们将被正式投放到市场中了。

此外,从2014年到2016年,大数据的培训市场一直在增加的,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

这意味着,每年,哦不,应该是每几个月都会有大量的大数据速成工投放到人才需求市场中。

最重要的一点,经过四五年的大浪淘沙,市场已经有一大批“自学成才”的“老司机”可以撑起场面了。

在人才需求以及人才的待遇上,而不是一才难求的现象了,也会逐渐的趋于良性,趋于理性(之前写过一篇大数据招聘乱象的文章,喜欢可以看看 《你们是不是真的很缺大数据工程师?》 )。

所以,如果你从大学刚毕业出来,发现大数据没有传说中那么“香馍馍”,也不要奇怪;而从大数据培训流水线上下来的童鞋们,也需要做好准备,薪水可能无法跟你想象中那样了,翻个几倍之类的。

不过“老司机们”到不用太过于担心,虽然大数据的人才市场趋于日渐饱和,但是“驾龄”足够,“车”开的足够溜的,依然只有那么一小戳人。

你依然是稀缺资源,所以不要怕怕。

你看我就不怕怕,哈哈~~

虽然,这一切看似良好,但是有些东西依然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深思。

正如之前在技术群中进行脑暴讨论的那样,这几年大数据虽然市场需求不少,但是依然难以达到产业化的状态。

这里贴一个产业化的概念: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目前大数据的实际落地形式大部分都以辅助、加速其他业务为主,起一个催化剂,提升效率,加快速度的作用,鲜有看到以大数据作为独立产业而存在的。

当然也有,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商、垂直领域的DataEye,以及为企业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明略数据等,也算是以大数据为根深立命而存在的。

但是总体来说,真的不多,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以2B的形式存在。我们知道,从格局上来看,2B的产品永远是难以做到2C产品那种真正宏伟规模,改变产业格局的。

所以,从这点来说,虽然你市场需求放在这里,但想真正以大数据为切入点、为立足的根本做点事,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纠结~~

不过作为大数据领域的半个“老司机”,依然是希望大数据这个技术领域、这个行业,有一天能够形成独立的、推动人类进程的一些东西。

亦如互联网、亦如社交网络、亦如电子商务、亦如移动互联网等!

最近一直有很多新手同行们向我请教大数据方向上的一些事,自己也一直在思考互联网开放数据落地变现、以及大数据产业格局相关的问题。

所以,想的多了,对一些东西还是有一些看法的,藏在心中不吐不快。

也希望,上面闲话里的一些东西能够引起你的一些共鸣,当然反驳也欢迎,欢迎一切与人格无关,与技术有关、与业态有关的探讨。

下次希望有时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些关于互联网开放数据落地变现相关的话题,这也是我目前一直想探索的东西,下次如果有所收获再写点 东西吧。

(正文完)

哪年哪月是中国大数据元年?

大数据元年是2013年。

大数据(big data),IT行业术语,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 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

中国大数据的提出的时间和背景是什么?发展情况和现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行业应用系统的规模迅速扩大,行业应用所产生的数据呈爆炸性增长。动辄达到数百TB甚至数十至数百PB规模的行业/企业大数据已远远超出了现有传统的计算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因此,寻求有效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成为现实世界的迫切需求。百度目前的总数据量已超过1000PB,每天需要处理的网页数据达到10PB~100PB;淘宝累计的交易数据量高达 100PB;Twitter每天发布超过2亿条消息,新浪微博每天发帖量达到8000万条;中国移动一个省的电话通联记录数据每月可达 0.5PB~1PB;一个省会城市公安局道路车辆监控数据三年可达200亿条、总量120TB。据世界权威IT信息咨询分析公司IDC研究报告预测:全世界数据量未来10年将从2009年的0.8ZB增长到2020年的35ZB(1ZB=1000EB=1000000PB),10年将增长44倍,年均增长 40%。

早几年人们把大规模数据称为“海量数据”,但实际上,大数据(Big Data)这个概念早在2008年就已被提出。2008年,在Google成立10周年之际,著名的《自然》杂志出版了一期专刊,专门讨论未来的大数据处理相关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和挑战,其中就提出了“Big Data”的概念。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普及,人们常常会问,多大的数据才叫大数据?其实,关于大数据,难以有一个非常定量的定义。维基百科给出了一个定性的描述:大数据是指无法使用传统和常用的软件技术和工具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进一步,当今“大数据”一词的重点其实已经不仅在于数据规模的定义,它更代表着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代表着爆炸性的数据信息给传统的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挑战和困难,代表着大数据处理所需的新的技术和方法,也代表着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所带来的新发明、新服务和新的发展机遇。

结语:以上就是首席CTO笔记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数据在中国多久的全部内容了,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关于大数据在中国多久的相关内容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BigData/26624.html